去洛阳看牡丹,自然要去龙门石窟看看。
网上查资料: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,世界文化遗产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。
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(另外三大石窟为:甘肃敦煌莫高窟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、天水麦积山石窟)。
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,算起来应该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。现存有窟龛2345个,造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2800余件。
这么宏伟、这么古老、这么具有文化和佛教品味的地方,非常值得期待!
但是四月五号这天我赶到龙门石窟景区,看见人山人海的排队买票队伍,一下子犹豫了。这天是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,大批游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涌来游玩。我有些恐惧,怕拥挤、怕踩踏,更怕人多也看不好,决定隔日再来,反正有时间。
隔日早些再次赶到门口,买票人虽然还要排队,但队伍没有昨天的长了(后来我明白是景区增加了售票窗口)。
但进入景区还是后悔了,人多,人真的是太多了。
我后悔也来不及了,只能被游人簇拥着、蜗行着,我暗自祈愿千万不出什么乱子,千万别有突发事件,这里可是一条小路进景区,一旦出事上不去下不来,出不去也进不来啊!
小心翼翼的随着众人前行,天空下起了小雨,我也逐渐靠近了景区,终于近临了窟龛,但失望是逐渐的加大了,原来这里虽有窟龛无数但可看的佛像寥寥。不仅“十洞九空”,就是有仅几尊佛像也是缺胳膊少腿,甚至整个头颅被锯掉。
几乎没有一个完整、完美的佛像存在了,所见都是残缺、都是破坏、都是劫后的余生。
可以说龙门石窟已经不具备了观赏价值,而我却是花费了120元的门票。我刚刚从欧洲旅游回来,这里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巴黎卢浮宫的日常门票价格,让人情何以堪!
随着拥挤的人群我努力寻找着、发现着还存在的佛像与雕塑。
但更多的是让我看到空洞与残缺。
有些残缺让你想起破坏者的丧心病狂,恨的牙疼。这里四面的佛像都被铲除了,但破坏者遗漏了洞顶的莲花,而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的。
这是奉先寺内最大的一尊佛像,也是整个石窟中最美的佛像,它龙门石窟的代表,如果远观是这样的。
如果拍特写,也是这样的完美。
如果你就近再看,是这样的。双臂皆失,让人痛心疾首。不免哀叹,这些佛尚不能不护自己,怎么来庇佑万民...
满怀悲愤的观看,又会气愤的想,是谁如此任性的损坏了这些佛像,有是谁有这么大的仇恨,用这么大的力气来灭佛?
难道又是文革?
查资料知道:一是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、使石窟蒙难;二是清末和民初年石窟造像被盗严重;三是民国政府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大量炸毁佛龛;四是1930-1940年战乱时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。许多头像、碑刻、浮雕被日本、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运出国外。
恰恰是最灭绝文化和古迹的文革龙门石窟没有遭到继续破坏,是洛阳人民用智慧和勇气保护了它。
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时,大约在公元494年前后,距今已经超过1500年。后来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唐、宋等朝又连续雕凿了四百多年,才成了后来的巨大石窟佛像规模。
佛像全部开凿在洛阳城外伊水两侧山上的峭壁上,范围南北长达1公里,到现在还存有窟龛2345个,造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2800余品。
这是历史上一笔多么丰富、多么巨大的文化宝藏啊!怎么就一而再,再而三的被同是中华民族子孙的“不孝子孙”人为破坏和损毁呢?
假如这些佛像都能保存下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?就如同中华民族没有战乱,没有割裂,没有仇杀的繁衍到现在又会是怎么样?
然而历史伴随着我们是不断的战乱与内耗,成者王侯败者寇,龙门石窟或者说反映民族的沧桑史。
不安定的社会必有不安定的结果,中华民族的多难注定了佛家与文化命运也是多舛。今天看到这些,难免气愤与痛心。但愿这个民族、这个国家千万别再折腾了。
游人很多,都在拥挤着拍照,现在相机、手机已经非常普及,拍照也是自娱自乐形式。
游客之中虽有人也像我一样的感叹残破与缺失,而更多人是寻找还存在的佛像留影,然后去发微信展示自己到了这里。
或许今天已经不再需要再为古人气愤和担忧了,龙门石窟之殇或许也给历史学家留下挖掘与思考的课题。
活在当下理应简单而快乐,就像清明节很多人早就忘了它的来历和意义,变成了孩子们结伴出行玩乐的假期,时代真的不同了。
龙门石窟虽然不具有观赏价值,但有很大的史料和文化价值,证明着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才智,证明着华夏文明的辉煌与佛教的深远影响。